为持续提升学校人文社科科研水平,营造积极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交流氛围,发挥学术交流在推动学术创新、带动学科发展、助力人才成长的积极作用,社会科学处、文学院特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杨乃乔到我校开展专题讲座。活动安排如下:
一、 主讲人
杨乃乔,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曾到美国、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德国、西班牙等高校讲学与访学。出版专著:《悖立与整合——东方儒道诗学与西方诗学的本体论、语言论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比较诗学与他者视域》(学苑出版社),《比较诗学与跨界立场》(复旦大学出版社)。主编教材:《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被教育部选为研究生指定教材,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6年被列入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21年获首届复旦大学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特等奖,2022年获评为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80多篇。研究方向: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中西比较艺术研究、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研究、翻译研究。
二、讲座主题
在哲学诠释学与文学阐释学之间的概念误解——兼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解经释义原则
三、讲座时间及地点
时间:2025年10月22日(星期三)19:30
地点: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三楼会议室
四、主讲内容
德语“ontologische Hermeneutik”一直被翻译为两种汉语译入语概念:即“存在论诠释学”或“本体论诠释学”。对西方诠释学源语理论及其汉译理论在两种语言的表述形态上具有敏锐性的学者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一个深度的语言陷阱。诠释学是哲学的附庸,而文学阐释学是对西方哲学诠释学在汉语字面上误读而衍生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以中西古典学汇通的视域考查,在“六经”或《十三经》经传注疏传统中沉淀厚重的中国经学诠释学,其不仅通约于西方哲学诠释学,同时也构成了中国诠释学的底层逻辑。
五、参加人员
欢迎对该主题感兴趣的全校师生参与。
社会科学处
文学院
2025年10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