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者
— —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人 物 传 略
【作者】    【来源】  【日期】2017年06月12日 20:22  【点击】[]

王克仁, 名天鉴, 字克仁, 以字行,1894年出生于贵州省兴仁县巴铃下前所。1981年12月17日病逝于天津, 终年87岁。

前 言

70余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是短暂的一个瞬间,但却是我校的全部岁月。期间,许多专家、学者及普通人默默耕耘于南明河畔、照壁山下,学校名师荟萃、人才济济,可谓清风韵气,翰墨流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70余年来,伴着南明河的流水,照壁山的清风,无数师者在各自岗位上平凡却又绚烂,犹如一枝枝暗自吐香的幽兰,虽“零落成泥辗作尘”,却“香如故”。

今天,很多老师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名字却永久地留在了学校的历史中。“为学莫重于尊师”,“尊师莫过于重道”,“重道莫过于传承”。2014年,档案馆正式启动“死亡档案”整理、开发工作,通过整理、开发“死亡档案”,发现了诸多“珍贵”档案:或是一份履历,或是一份自传,他们均用朴实的语言,完整勾勒出了他或她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描摹出一个个师者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他们曾经鲜活的人生。“高山流水、幽兰吐芳”。为了更好地再现他们平凡或激越的人生,档案馆撰写了 《师者》 系列文章,并于此期开始在校报连载,敬请关注。

王克仁之父名叫王元藩(又名王晓谷),光绪末年贡生。先后做过贵州省两任县长,一次在龙里,一次在德江。光绪末年与朱明善、龙英才、王怀诚、张维镜等发起创办巴铃小学,并担任第一任堂长(即校长)。王元藩教子有方,却有着浓厚的封建传统思想。王元藩常说“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在王克仁4岁时,就为其制定教养学习计划,朝夕督教,望其长有所成,能光大门庭。

王克仁幼时随父王元藩在家馆课读,读四书五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1906年,进入达德小学高级班学习,毕业后考入陆军小学三期,因身体原因改入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在校期间,王克仁参加革命活动组织—“理论研究会”。在他的简历中有这样一段自述:“在变法维新的潮流影响下,当时中小学教育与旧日的科举教育有些不同,虽有教师传播孙中山先生初期倡导的民主革命思想,但就整个教育内容同精神看来,忠君尊礼教育宗旨及封建思想仍是极强。”中学毕业后,王克仁参加贵州北伐军,在军中做随员、办公文。

1912年,王克仁由湘西去上海,经贵州西南自治会学社社长张石耿介绍在报馆工作,任校对。

1913年,参加癸丑革命活动,后离开上海到湘西洪江。期间,随父亲奔走南北,阅尽困苦,接受一些社会生活的实际教育,并深感资格不高,学识不足,立志“学贯中西”。

1914年,随父亲在黔阳县女子小学教书,半年后离去,不久又随父亲到山西省大同府投靠做山西灵邱县县长的叔外祖父陈柱臣,在该处住了半年便南下到上海,补习英文,预备升学。

1915年,黄炎培等创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王克仁自述“当时中国教育的实施,自从清变法维新以来,全系仿效日本,这时人已多觉醒。适遇陶行知等新自美国专攻教育归来,并任南高专教育科主任,中国教育界从此就盛有乐美亲美的倾向,南高师也就形成传播美国式教育的一个重心了。”之后,王克仁由当时河南工程学校校长许肇南保送,考入国文部,以后改入理化部。

1916年,王克仁因家事牵扯休学一年,期间在湖南沅江水利局做书记。

1917年,与父亲在洪江贵州会馆开办黔南小学,并担任教师。

1918年初,王克仁投考官费留学日本未取,后得省长公署发给旅费回南京高师继续求学。因理科无一年级,改入教育科,科主任是陶行知。毕业后在东南大学南京高师附属中学做社会学科教员,负责编辑 《中等教育》 月刊。在南京高师附属中学工作期间,王克仁受学校辅助赴美求学,一遂多年留美志愿。并于1923年9月,偕同姨妹夫邰爽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


【责任编辑】校园文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