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育桃李
——记我校音乐学院教授王增刚
【作者】刘艺珊    【来源】  【日期】2017年10月02日 20:08  【点击】[]

人物名片:王增刚,男,1957年生,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骨干教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评委、中国音乐家协会手风琴学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学会会员、贵州省音协手风琴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电子琴学会理事、贵州省音协教育委员会委员。

多年潜心于手风琴教学及合唱指挥教学工作,担任青年教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指导工作,为省内外高校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有实力的手风琴人才。

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20多篇音乐理论文章,多次获得贵州师范大学科研成果奖。2004年,专著《大学生合唱与指挥》出版发行。

有这样一位大学老师,他没有可歌可泣的壮举,却有着用大爱做小事、用真心换真情的品质,他就是贵州师大音乐学院的王增刚教授。从教32年来,王增刚怀揣一颗对教育事业的真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用乐曲谱写精彩人生。

1977年高考未恢复之前,王增刚考上成都西南铁路文工团,进行长大八年的全国巡演。1985年,成立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恢复对音乐、美术本科的招生,王增刚便在贵州师范大学扎下了根。先后师从彭敬荣先生、殷法饶先生、曲折先生,又继而到成都、四川等地深造。由于自己的不断追求,音乐素养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音乐学院成立之初,没有专职的合唱老师,全都是聘请校外教师,校外老师自己一有演出,就停了学生的课。王增刚对此感到非常焦虑,得知学校有三个赴西南师范大学读研深造的名额,他抓住了这个机会,师从文思隆教授潜心学习研究合唱专业。1997年学成回校教授合唱专业,学生们终于可以稳定地学习合唱课程了,这让王增刚感到很欣慰。他在这三尺讲台上,一站便是三十年。

王增刚在2017年6月举行的“故乡的校园 ·一生的情怀——王增刚教授教学30周年”音乐会上,首次将歌曲 《故乡的校园》 改编成为合唱版,以多方面的情怀表现了对校园深深的爱恋。三十二年来,王增刚见证了贵州师范大学的成长,身边的人去去留留,他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说,工作在贵师大,家住贵师大,贵师大校园就是自己的故乡,是一生的情怀。目前,王增刚担任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专业、表演专业、手风琴等科目的教学工作。他潜心教学,重视人才,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因学生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的差异而歧视或偏爱学生。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用一颗炽热的心为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展着教育教学工作。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教育也是一样,教人知识,不如教人学会得到知识的方法。王增刚曾多次帮助、支持学生开自己的个人音乐会。他认为,音乐是有思想的,有灵魂的,音乐是无法用语言与文字表达的,音乐家就是要用歌声将自己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

王增刚在每个班上第一次课的时候,都会要求学生们学习歌曲 《同一首歌》。由于 《同一首歌》 耳熟能详,一开始并没有多少学生理会。而王增刚告诉同学们,在同一个班级里面,大家就要唱“同一首歌”,不能一人唱一首歌。虽然是“同一首歌”,但是有不同的旋律,大家共同为了一个主题歌唱,心就是聚在一起的,班级才能团结起来。他认为,唱 《同一首歌》 的意义是提升班级的凝聚力,有劲往一个方向使。他教授了每一届学生学唱这首歌。现在已经演变成为毕业聚会上的必唱歌曲。每到毕业季再唱当时学习的第一首歌—— 《同一首歌》 时,同学们都热泪盈眶,真正地学会了用感情唱歌,也体会到了王老师的一片苦心。

王增刚说,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一个人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艺”而没有“德”是不行的。对此,他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在“故乡的校园 · 一生的情怀——王增刚教授教学30周年”音乐会中,他特别邀请到了自己的父母来到现场。他说,小时候在父亲的帮助下首次接触到手风琴,是父亲带着他走上了学习音乐的道路。他对台下的父母的恩情表示深深感谢。他相信,他对父母的这颗感恩的心,会感染到自己的学生。他教授 《感恩的心》 这首歌时,希望学生是满怀感情地唱出自己的一颗感恩之心,唱歌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感恩的人、一幕幕感恩的事: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祖国、感恩学校、感恩老师。他认为,时常保有一颗感恩的心,会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得到洗礼。人只有在懂得感恩以后才会回报社会,才能德艺双馨。


【责任编辑】校园文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