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佩芬,字梦淹,1886年12月生,贵州贵阳人,卒于1973年12月。
王佩芬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一个旧官吏家庭,兄弟姊妹十一人中排行第九。其父虽以经商为业,却与一般商人不同,重视培育子女,即使典卖物品为子女购书也在所不惜。王佩芬的两个哥哥王蔬农、王仲肃均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家庭的熏陶影响下,王佩芬自幼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少年时即能背诵 《说文解字 》部首。1904年,王佩芬考取贵阳府秀才。同年,进入贵州大学堂英文班学习。1905年考取日本留学官费生,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毕业后又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在博物科学习。
1911年,王佩芬毕业回国。先是在贵州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日文,期间还在中等学校教授博物学及中国文字学等学科。1912 年至1926 年,在省立第一中学任校长。1926 年至1929年,在贵州省公署做秘书。
1928年,在贵阳县政府及地方乡绅的支持下,王佩芬创办贵阳县立中学,并担任第一任校长,并于1936年辞职前往南京。五年的任期中,励精图治,采用新式计分法,扩大学校图书馆,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王佩芬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想,也就是当时学校口号——科学救国,在办贵阳县立中学的时候表现的最为突出。他当时处理校务工作都以此作依据。
到南京后,王佩芬先在南京宪兵学校教授日文,后到贵州同乡王伯群创办的上海大厦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大厦大学迁到贵阳。1938年至1945年任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抗日战争末期,私立程万中学的校长英锐良联络贵阳师院的一部分教授,打算创办私立大学
“阳明学院”。关于阳明学院的创办过程,王佩芬在自传里曾这样写道:“当时私立程万中学的校长英锐良善于经营教育商业,生意兴隆。他兴高采烈地要想办个私立大学。于是联络上师院的一部分教授,如范兴顺、杨八元等及我。大家会商了几次之后,就同意办个阳明学院。经济方面,由英瑞良负责,学术方面,由我作主,而且公推我为院长”。王佩芬积极投身阳明学院的筹办事宜,如联络耆绅、求助官府、团结科学专家、寻觅办学地址等。当时,阳明学院创办的目的就是造就理工科的人才以供将来开发贵州富源之用。恰好当时省政府主席谷正伦是他的朋友,教育厅长傅启学是他的学生,绅耆领袖张彭年先生又是他的老同学。除此之外,很多高等学校中的教师都是他的朋友,有的还是他的学生,王佩芬便号召他们到阳明学院来帮忙任教。但是,后来英瑞良因与校董会冲突而离开程万中学,阳明学院的创办事宜也就此停顿。同时,他又与曾在贵阳县立中学毕业的几位同学,如陈明忠、黄智明、夏国佐、冯枬、袁容庆、李启衡等办了一个私立县中(今贵阳第五中学的前身)。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厦大学回迁上海,王佩芬希望到贵州大学任教,为家乡服务。1947年王佩芬写信给教育厅厅长傅启学希望到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
1949年贵阳解放,私立程万中学董事会改组,王佩芬被邀请加入董事会,并被推举为校长。王佩芬与创办县中中学的同志们商量,自觉将县中中学交给文教厅。不久他又辞去程万中学校长之职,专心在贵阳师范学院教书。
王佩芬擅长中国语言文字文学、古诗文辞及矿物学,而且精通日文、英文、俄文,在学校期间,曾担任日文、国文、文字学声韵学、中国文法语法、中国文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勤于著述,主要著作有 《国文积句公式》、《识字法》、《贵州方言考》、《说文解字部首疏证》、《名学滓逮》、《先秦名理探》、《和文猎要》、《英语构造及分析图式》、《结晶学入门》 等,编有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讲义》 等讲义,此外,还翻译了日本寺尾新博士 《增殖生物学》 一书。
晚年的王佩芬录曾作七言律诗一首,这首诗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自戴儒冠便出君,百无一就鬓霜新。玉堂金马当年梦,守缺抱残此日身。老去不知勤学苦,历来都为买书贫。扩充眼界前头望,行见花明夜里春。。
(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