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首页

情洒大山扶贫路,一言一行暖民心——贵州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李庆

2025-11-13

人物名片:李庆,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科科长(团委书记)、辅导员。2016年4月,根据组织安排,他响应全省脱贫攻坚号召,赴石阡县贫困村驻村。2016年4月-2017年4月,担任石阡县坪地场乡石尧村第一书记;2017年4月-2019年8月,担任石阡县本庄镇双山村第一书记。2018年被贵州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授予“2017年度优秀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2019年被贵州师范大学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等。


贵州广播电视台6频道《贵州故事》栏目采访报道李庆驻村故事


石尧村、双山村,这两个村的村名给他的初印象是群山环绕,山高路陡,而事实也是如此。两个村都属于偏远落后村,贫困发生率接近50%,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典型的“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出门是大山,两眼望不穿”。

既来之,则安之

李庆的老家是河南豫东地区,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来贵州之前他甚至没有见过大山。在贵州师范大学读完研究生,他选择了留校工作,不到两年就响应全省脱贫攻坚号召到石阡县驻村。此前他对贵州农村的印象停留在别人浅淡的描述上,驻村经历改变了他对贵州农村的认识。驻村伊始,语言交流是最大的障碍,不熟悉当地情况,听不懂当地语言,不理解当地习俗,感觉自己无法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但每当看到那些留守儿童、衣衫褴褛的老人、淳朴厚道的乡亲,更想起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就觉得牺牲和奉献自我是值得的,在这里要沉淀下来,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三年里,有为产业发展熬夜的坚守,有为精准扶贫连续日夜奋战的坚持,有被别人质疑埋在心里忍下的酸楚,有为花椒宣传四处寻道的努力,有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用情的交谈,有为贫困户贮仓运粮的身影……


李庆组织召开群众院坝会


舍小家,为大家

每天早上7点,他便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村民们起得早,要想了解真实情况,让村民信任,就得和他们步调一致。”短短一个星期,他就把全村在家的贫困户基本走访完毕,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半个多月的埋头苦干,让村民对他越来越信任。李庆平时就住在村委会,方便经常走访农户,尽力为贫困户脱贫出谋划策。

那天,李庆踩着滚烫的土路去走访,远远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踮着脚、颤巍巍地卸瓦片——每弯一次腰,都像要被那摞灰瓦压进地里。他二话不说,把文件袋往田埂上一甩,衬衫一撩便钻进热浪里,一托一扣,卸下的瓦被码得整整齐齐。汗水顺着下巴砸在瓦棱上,竟能瞬间被蒸发。一个多小时过去,大半车瓦片被他全挪进院子。最后一块落稳,他抹了把脸,冲老人咧嘴一笑:“您看,这瓦片码得比我家书柜还整齐!”老人哆嗦着递来一碗凉井水,他仰头灌下,像喝下一口甘霖。那一刻,信任便悄悄在瓦缝间生了根。


李庆慰问村里生活困难老人


村妇女主任潘敏同步负责幼儿园学生的吃饭事宜,平时工作很忙,她老公前几年不小心从树上摔下,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不能干重活,还有两个女儿和体弱多病的婆婆需要照顾,家庭条件很差。9月是收获玉米的季节,潘敏把玉米摊在村委会的晒坝,可回她家的最后一段坡,窄得只容得下山羊,车子望之兴叹。潘敏咬牙,把麻袋往肩上一甩,那肩膀早被生活压出了红印。李庆见状,啥也没说,先把皮鞋蹬成土靴,两臂一较劲,一百斤的玉米袋“啪”地贴上背。他一趟趟在羊肠小道上折返,汗珠子砸在黄土里,像给潘敏家来年也种下了玉米。最后一袋落进仓,潘敏别过脸,用围裙角悄悄擦了眼眶。

张强是李庆帮扶的贫困户,也是村里出了名的“杠头”——村里开会他翘腿,公益劳动他缩脖,连邻里的鸡飞进他家院子,都要挨一顿臭骂。李庆第一次上门,张强只甩出一句:“少来灌鸡汤,我不喝!”李庆没有说教,也不气馁。第二天,他自掏腰包买来石膏板、铝合金条,踩着梯子“叮叮当当”给漏风的屋顶吊了顶,最后一盏节能灯“啪”地亮起,把原本阴冷的家照得亮堂堂。张强倚在门框,嘴角还硬,却悄悄把烟掐了——那是他第一次没往地上吐口水,渐渐也开始了由内而外的改变。

村里有一所收纳了10多名留守儿童的幼儿园,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孩子们基本没有课外活动和玩具。李庆积极联系学校组织部、统战部、后勤管理处等相关部门,前后为双山村的幼儿园募捐和购买了书包文具、玩具、儿童床及床上用品等,总计价值5万多元。看着孩子们领到玩具时灿烂的笑容,李庆的心里比蜜还甜。2017年和2019年暑假,他还邀请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村里开展志愿服务和调研活动,助力双山村脱贫。

党建工作,常抓不懈

根据省委组织部要求,第一书记的主要职责是“一宣六帮”,以党建促脱贫。当看到双山村办公条件落后,甚至连一台打印机都没有时,李庆再次向贵州师范大学申请,前后两年共为双山村争取了5.5万元办公经费,为村里购买了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办公桌椅等用品。办公条件好了起来,村委会通了无线网,附近的村民有事没事就来村委会和在外的亲人上网聊天,此举既凝聚了民心,又能让村民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


李庆走村入户宣传脱贫攻坚政策


李庆深知,村里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带好班子成员是关键。他通过定期带头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召开群众会等形式,凝聚和团结村委班子力量。党员思想觉悟不断提升,村干部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他牵头制定村规民约,整理完善党建资料,党建工作多次受到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的表扬。

2019年初,双山村成立了脱贫攻坚成效宣讲队,由李庆担任队长,在全镇率先创造性地开展宣讲,全面阐述2018年脱贫成效。通过宣讲,老百姓更加了解脱贫攻坚政策,更加了解帮扶干部的艰辛,更加感谢共产党的恩情。

齐心协力,做好产业

李庆认为,一个村想要发展,必须干群同心。由党员带动群众,激发群众的活力和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双山的通村公路于2017年初才建成通车,全村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李庆的组织带领下,村委班子走村串户,召开村级集体经济群众动员会3次;他还邀请了贵州师范大学几位专家到双山村为产业发展把脉开方,县领导也多次到双山村指导发展。为了开拓村干部思路,李庆组织村委班子到镇内及周边区县多次实地考察学习,通过纵横对比,认清短板。在他的努力下,双山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以花椒种植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截至2018年,双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已建成2100余亩花椒基地,14亩80余万株的花椒苗圃种植基地。


李庆与村干部、群众劳动间隙合影


双山村还发展了400余亩辣椒产业。种辣椒不易,采摘运输辣椒更不易。由于辣椒多种在花椒地里,采摘时很容易损坏花椒枝叶。采摘后先由人工背到公路,再用三轮车转运到卡车上。由于村里人手不够,李庆经常帮助装载辣椒。天气炎热,需要连夜运输到遵义市余庆县的加工厂,他和运输司机晚上10点多从村里出发,道路崎岖不平,晚上视线又不好,颠簸了4个多小时才到加工厂,卸完之后赶回村里已是拂晓。这样的夜,李庆数不清熬了多少次,但产业实现增收,百姓家门口就业,他觉得一切都值。合作社成立以来,产业累计带动全村116户贫困户脱贫,累计发放工资70余万元,累计分红20余万元。

2018年,双山村如期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低于2%。如今,双山村“组组通”公路已经基本完工,老百姓已经走上幸福“小康路”,“五改一维一化”工程已经完成,易地扶贫96户378人,搬迁后续工作稳步推进,双山村“六个小康建设”基本实现,花椒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初步绘就了“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画卷。

石阡这片土地,在李庆心中留下了太多回忆,他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驻村过程有失落也有希望,有痛苦也有快乐,有无奈也有期待。如今,这片土地已吹响全面乡村振兴的号角!在武陵山这片土地上,他留下了足迹,带着那份深深的情感,继续他的人生旅程。

【责任编辑】一审(校):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丁龙